廣仁堂中醫診所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仁堂中醫診所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仁堂中醫診所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仁堂中醫診所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仁堂中醫診所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仁堂中醫診所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仁堂中醫診所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ERMOII548548EEMNNKOE

 

內容簡介

「若是有人在我之前發表我的學說,我一定氣死了。」──達爾文
一個力求完美的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還有一本提早誕生的曠世鉅著

◆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源始》問世150周年
◆英國文化協會.自然科學博物館
全民瘋達爾文  推薦!

150年前,他的對手是上帝

  「我有一個大膽的理論,」達爾文在筆記本裡寫道,但這個震驚世人的理論,卻在二十年後才被迫公開發表……

留名青史的,差點就換成別人

  雖然達爾文很早便對物種起源的問題有了一套想法,但他卻遲遲未發表這個長期在心中醞釀的理論,一心只想著不斷蒐集證據、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然而就在他慢工磨了二十年還不滿意的時候,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卻從馬來群島寄了一份論文手稿給他,所闡述的想法竟與他極為接近!他被嚇得近乎絕望,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趕著寫出一份厚達五百頁的「摘要」出版,這份「摘要」就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科學著作《物種源始》。

一本最貼近達爾文內心衝突的傳記

  本書用簡短的篇幅,勾勒出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物種源始》被迫誕生的精采過程。作者從達爾文秘密進行的筆記與私人信函當中,側寫出這個英國紳士一絲不苟而且充滿人性的一面;不但清楚闡述了達爾文的研究工作,更讓我們重回150年前《物種源始》的誕生現場。

作者簡介

大衛.奎曼(David Quammen)

  專事文學與自然寫作,曾獲美國藝文學會文學獎及三次美國國家雜誌獎,著有《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鬣蜥大飛行》(The Flight of the Iguana)與《樹在古拉旺荒原哭泣》(Wild Thoughts from Wild Places)等(皆胡桃木出版),不旅行時會住在美國蒙大拿州。

譯者簡介

陳芝儀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曾任《科學月刊》文字編輯、主編。譯有《AFTER MAN──人類滅絕後支配地球的奇異動物》、《奇妙的塵埃》、《古法怪療》、《最衰者生存》、《馬桶如何拯救文明》與《第二人生》等書。

目錄

推薦序
鄺舒嵐  全民瘋達爾文──二○○九的台灣很達爾文!
張天傑  偉大的學說經得起時間考驗但不易形成
吳明益  一個把神當成潛在思考對手的人
胡哲明  謹慎遲疑的內心世界

導讀
程延年  達爾文為什麼不會是咱們的孩子?

引言  凱旋歸故里
第一章  固有的架構瓦解了  1837-1839
第二章  幾維鳥的蛋  1842-1844
第三章  藤壺的附著點  1846-1851
第四章  送給達爾文先生的鴨子  1848-1857
第五章  讓他厭煩的那本書  1858-1859
第六章  最適合的想法  1860年以後
第七章  最後的甲蟲  1876-1882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全民瘋達爾文──二○○九的台灣很達爾文!
鄺舒嵐Christine Skinner
台北英國文化協會處長

  我很高興為這本《完美先生達爾文》作序,演化論之父達爾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其演化思維不只在科學界引起重大的變革,也對歷史、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種種不同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時報出版的這本《完美先生達爾文》,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貼近介紹這位科學大師的生平,讓台灣的讀者能對這位英國博物學家、演化論創始者有多面向的認識與瞭解。達爾文是一位人脈很廣的學者,即使在小獵犬號的旅程結束之後,依然與世界上許多人通信。他畢生與大約兩千人有書信往來,其中將近一萬四千五百封信件仍保留到今天,這樣的國際觀符合我們今日放眼全球的視野,以及跨文化對話所激盪出的火花。

  今年適逢達爾文兩百歲誕辰,同時也是第一本揭示演化透過自然汰擇進行的著作《物種源始》出版屆滿一百五十周年,世界各地同時熱烈舉辦各種活動以慶祝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成就。英國文化協會結合國科會、教育部與國內各科學博物館、研究機構、大學與市立圖書館,特別推出全球性、跨年度的「福爾摩沙科學季──永遠的達爾文」(Formosa Science Festival–Darwin Now )系列活動,讓對演化科學、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有一場豐盛的知識饗宴。同時透過科學季的各式活動推廣,讓大家以自由活潑的學習模式親近科學,對達爾文這位重要思想家有更多認識。

  英國文化協會向來致力於促進英國與台灣的雙邊交流,藉由科學、藝術、英語學習及教育等各項活動來實現我們的宗旨。這份努力已展現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成功協助台灣與英國的博物館界共同深耕交流合作的基礎,並在「DNA 問世五十週年」特展、「未來的臉」特展、「史溫侯」特展、「活的科學」特展,以及今年的「福爾摩沙科學季──永遠的達爾文」中具體落實台英科學與博物館合作交流的目標。

  我很榮幸能在二○○九年與大家分享這樣一本好書與精采的科學盛會,也誠摯企盼在未來與台灣的博物館及相關機構繼續開展長遠的合作互動關係。

偉大的學說經得起時間考驗但不易形成
張天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達爾文是人類科學發展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演化論與自然汰擇機制至今仍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理論。二○○九年適逢達爾文二百歲之誕辰,也是其重要著作《物種源始》出版一五○年的紀念,世界各國無不以各種方式慶祝這位現代演化生物學之父。我國在這方面自然不能缺席,全國各重要博物館、大學及出版社等相關單位分別以演講、展示及出書等方式來慶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參與了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所策展的國際巡迴展──「達爾文特展」,即將於今年六月十九日隆重展出,以讓社會大眾瞭解這位充滿創意的自然學家,如何從一位年輕的創造論者,在經過五年的航海探險後,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最後再經多年的思考與觀察,從而創造出偉大的理論。在這值得紀念的一年,時報出版社也出版這本由大衛奎曼所寫的《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使讀者們更瞭解達爾文。

  由於達爾文的演化論與自然汰擇機制在當年與普世認知的神造論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簡直是離經叛道之說,要發表出來必須有相當完整的證據立論。即便到現在,美國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可能基於宗教理論而排斥其演化論。本書對於達爾文發表學說的心路歷程及經過,有非常詳細的敘述,在這段過程中他經歷孩子的病痛與死亡、自己身體的病痛,以及各種精神上的煎熬,我們可以看到他這本影響深遠的《物種源始》,其產生是多麼不容易。

  本傳記作者跳過了許多達爾文傳記常記載的小獵犬號旅程,一般人公認這段旅程對於達爾文日後推衍出演化論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且也對一般讀者較具有趣味性與吸引力。本書作者認為達爾文的小獵犬號旅程已是大家耳熟能詳,因此著重在他回到英國直至著作完成的過程。所描述的角度與別的傳記確實有所不同,使我們對於達爾文學說的形成與寫書的心路歷程有更深入的認識。

  達爾文從小喜歡接觸自然界的生物,書也讀的不如理想;父親希望他當醫生,他卻讓父親失望,但他父親卻永遠想不到自己的兒子可以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我們在閱讀這本傳記的時候,也許可以想到,如果沒有華萊士的刺激,也許達爾文會因循而延誤了發表重要理論的時機,甚或直到辭世都未能整理完成他的書。這世界充滿了許多可能,如果家長給小孩多一點思考空間,多一點耐心、鼓勵與支持,也許你的小孩有一天也能與達爾文一樣偉大!如果你想多瞭解一點達爾文,可以在今年暑假期間到台中市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達爾文特展」,你會有更深的感動與收穫。

一個把神當成潛在思考對手的人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們的教育有一個非常特殊之處,那就是在這個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即使上了建中、考上台大,都很少真正讀過教科書上提到的經典著作(不管是文學的或是科學的),常都只是「讀過片段」而已。我曾在不同的場合問過台下的聽眾是否完整讀過《物種源始》?那比例和沒有讀過的人相較之下實在少得可憐。我們的孩子會背公式,擅長填空、解題,但極少把一本科學經典著作(即使是犯了不少錯誤的經典)在求學的過程中細讀,然後決定保持懷疑,或找更多的理由修正信仰。我們的高等教育因此培養出一群擅長「口頭禪」的「知識分子」,不管是演化論、後現代主義、殖民史、禪宗或者是最熱門的暖化議題都能說上幾句,但對「事情為什麼終究朝這樣的方向走」卻提不出解釋。

  我就是在這樣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所以對生物科學產生興趣後,除了精采的科普作品外,「科學史」也讓我充滿興趣。最主要大概是談「史」就得說故事,而這種與寫小說類似的解釋歷史的技藝,令人著迷。

  有些故事總被忽略,比方說大衛?奎曼所說的這一段。我們所認識的達爾文,幾乎都是搭著小獵犬號出海的青年達爾文,然後就忽地跳到「自然汰擇」概念的提出。但在達爾文的人生中,那段深深為「是否應該提出自己內心的看法」,過著「像時鐘」(或者,像藤壺)一樣安靜的、縮回殼內的年歲,恐怕才是彷彿蛹期的心智革命。一個在西方知識情境下成長的人,要怎麼面對心中認為已然瓦解的「自然神學」?要用什麼樣的姿態說出「自然其實無情地汰擇一切,沒有什麼目的」?要如何在「神造的世界」裡躲在某個角落默默與神爭辯(或對話)?

  當我在台上講述自然書寫時,提到達爾文時總得小心翼翼看著台下聽眾的眼神,因為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所謂的科學客觀性是不存在的,它還涉及各種不同的信仰。我一直以為,在基因學成為相關學門顯學的現代,回頭讀《物種源始》可不是什麼單純的科學認識,而是結結實實地,把人類文明的「存在假設」打散、分解、再重組的巨大心靈工程。最終選擇神造說或選擇演化論,我認為悉聽尊便,但每個人選擇的理由與過程,常讓我充滿好奇。

  於是我在讀這本書時如此沉迷,因為在他的筆下,我讀到不同類型心智的彼此「互涉」:如果沒有讀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沒有古爾德為年輕的達爾文鑑定鳥類,沒有與胡克的通信,沒有和達爾文書信往返、幾乎比他早一步寫出更清晰看法的華萊士.. 達爾文內心那個小小的,叛離神造自然的思考種子或許都無從萌芽。奎曼的文筆精鍊且迷人,特別是那些穿插在科學史外的細微敘述,有時讓人彷彿親身感受到那個坐在燈下,滿桌標本與信件的達爾文,有時自信滿滿對其他生物學家提出異議,有時對自己所發現的,好像認了一樁謀殺案的想法──「物種並非永恆不變,研究分類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出物種親緣關係」感到不安,……不是純然欣喜的,反而是一種矛盾激動,絕望希望並存的複雜情緒。

  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已在不同場所談及達爾文時,提到引言中所說的美國關於「相信上帝」或「相信演化論」的「民調」。但我的解讀角度與奎曼不太一樣。但有誰的民調「對手」是神?而且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裡從祂的手上奪走十幾個百分點的信仰者?拋開爭辯,我私以為這個現象可是紮紮實實的「人文精神」。

  在課堂或演講場合上談達爾文,除了因討論自然書寫的必須外,我並非想僭越冒充生物科學的專家。只是想從環境倫理的角度去提醒聽眾,達爾文給我們的影響並非是生物科學而已。當人因其後繼衍生贊成或反對的說法而「願意」從「半神」的位階走下,並且承認自己從未「站在那個台階」上時,或許就是學習尊重其他物種內在價值的開始。只是個開始,未來還很漫長,就像達爾文發現物種變異的許多狀況非他所能觀察到,只能「覺察」、「思考」得到時,他所料想到的一個念頭:「物種的改變一定非常緩慢……」

  確實,人的想法也是。

謹慎遲疑的內心世界
胡哲明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達爾文從小獵犬號返航之後,就再也沒有踏出英國本土,他的眾多偉大構想,其實都形成於這趟航行之後。在精采的四年多的航行中,達爾文滿載了數量龐大的資料,但是,一個被丹奈特(Daniel Dennett)稱為達爾文的瘋狂念頭(Darwin’s dangerous idea),卻是在深埋廿年之後,由一個後生小輩華萊士的來信刺激下,才終於公諸於世。這段漫長的心路歷程,雖然沒有像先前旅程那般目炫神迷,但是背後的矛盾掙扎,對於達爾文來說,有著許多外人難以窺探的痛苦與身心煎熬。

  知名自然作家大衛.奎曼,以他獨到的視角,介紹達爾文在這廿年中小心翼翼建立學術地位的同時,在安靜的外表下心中澎湃的衝突變化,生動勾畫出達爾文遲疑謹慎的內心世界。同時大衛.奎曼也回顧了達爾文在《物種源始》發表之後,在學術上以及心境上的一些轉變,讓大家能夠更加瞭解這位影響後世甚大的科學家,除了這本鉅著之外,鮮為人知的一面。

執著而完美的達爾文
謝忠武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

  作者奎曼先生筆下的達爾文,有別於一般生物書籍中所描述的那位生物學家!結束小獵犬號的行程後,達爾文幾乎每天都在在物種起源和物競天擇的問題,礙於當時的社會風俗和科學研究氛圍,那種想談又不能高談闊論、想說又不敢仗義直言的環境,讓他只能把心得默默寫在筆記本上、與友人通信時偷偷吐露心聲,那真是憋啊!

  150年前達爾文在競爭對手的無形威脅下發表了《物種源始》,雖然論文裡所談的動植物變種、物種的起源等並沒造成當時讀者太大的迴響,卻釋放了他沉積心中二十年的大石頭。他的個性嚴謹、動作遲緩,心有所想但從不據理力爭,只把心中疑惑化為文字。經過時間的淬煉,他的學說結構逐漸堅強,雖然免不了受到社會輿論的評斷,但是似乎就此成就了一位非凡的科學家。有人以「大器晚成」來形容達爾文,其實他是在漫長等待中精雕細琢出這個扭轉乾坤的學說。

  奎曼先生不是生物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他的文字沒有生澀的學術用語,而是以生動活潑的詞彙把困頓中的達爾文描繪成一位內心火熱、外表遲緩的科學家,他除了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科學家的生活點滴,還加入一些發人深省的詮釋,閱讀起來引人入勝卻不覺得繁雜。這本《完美先生達爾文》值得一個下午拿杯好茶,慢慢品嚐。

尊重生命,關懷自然
葉傑生
台北市立動物園長

  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或科學家,絕對不是天資聰穎或高知名度的表象就能彰顯其偉大,重要的是其發現或發明的理論見解是否對人類和自然生態環境能有所貢獻!其展現的核心價值是否對後世能有舉足輕重的啟迪與省思!

  本書作者大衛?奎曼曾獲得三次美國國家雜誌獎,專事文學與自然寫作,透過他豐富的野外採訪與實地生物觀察體驗,勾勒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確有振聾啟瞶的神來之筆。在當時,達爾文需面對早已形成的社會價值與西方神學論述,他的物種源始理論簡直是離經叛道的論點,從發表至今雖已經歷了150年,但最先進的美國仍有近一半的人不接受達爾文的演化論,所以有時候先知先覺的天才,總要享受孤寂和世人的冷落嘲諷。但從此書可以讓我們更真實的體認,在大自然生態中食物鏈的環環相扣,「汰弱留強」、「用盡廢退」、「適者生存」的法則,絕對是地球上活生生持續進行著的不變定律。

  所以,閱讀這本書的震撼可能不及達爾文當時發表新論點的強度,但絕對可以使讀者以活在地球上的角度,重新思考所應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挑戰權威與制度,剖析真實與虛假、正義與邪惡……等自然存在的議題,思考如何以最符合大自然利益而非人類利益的方式,才能達成「尊重生命,關懷自然」,和諧共存的普世核心價值。

導讀

達爾文為什麼不會是咱們的孩子?
程延年
自然科學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教授

  E=MC2的雷射炫光,打在台北東區一○一的高樓壁面,全球同步歡呼慶賀的景象依稀猶存。場景一換,「物競、天擇、適應、存活」八字箴言,不似數學程式的簡約動人,卻是演化生物學的核心概念。瘋完愛因斯坦,瘋達爾文!

達爾文的熱潮方興未已

  二○○九年二月十二日,是達爾文的二百歲生日。十九世紀的西方,兩位巨人因緣際會,在同一天降生(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林肯廢止黑奴制度,開啟了人類心靈的解放,也是自由真諦的原動力量;而達爾文解脫生物學於超自然論與自然神學論的桎梏,發掘生命的「自然汰擇」大力。這誠然都是人類最罕見的心靈!同時,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正是《物種源始》這本曠世鉅作發表問市一五○年的日子。二月十二日當天,我正在北臺灣的基隆,為摯友許醫師籌備多年的精緻化石博物館開幕而共襄盛舉。博物館的橫匾書寫:達爾文。同一天,位於倫敦的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盛大揭幕達爾文特展,名為:Darwin: Big Idea, Big Exhibition。迎接這個世紀盛事,全球平均每個星期就會上市出版一本達爾文∕演化論的專書,讓我們目不暇給。

  達爾文為什麼不會是咱們的孩子?教育的核心訓練與價值使然!這本書的作者既非生物學家,也非演化學家,更不具學府訓練的科學背景,他如何寫出這本精采的專書?他僅是一位自由撰稿作家呢!達爾文呢?進入愛丁堡研讀醫學,轉到劍橋學習神學;浪跡天涯近五年,「頓悟開竅」,創生了演化理論的核心概念與機制。在我們制式教育的菁英主義試鍊下,莘莘學子訓練成為考試的機器,而不是思考的機制,學習的「單扇」窄門,從我們那個年代的物理學,移化到醫學,到電腦資訊,到分子生物,到基因工程,到.. ,孩子們戴著鋼盔往前衝,撞到南牆不回頭。當我的孩子早熟地棄守資優班及聯考大關,以小留學生身分遠赴英倫,進到「九年級班」,我猛然覺醒:他們的教育體系有萬扇門,配了萬把鑰匙;教育,在摸索、試探取對了錀匙,進對了高門。開啟殿門,始見百官之富,宗廟之美。頂尖的華裔科學家許靖華教授曾經撰寫:為什麼牛頓不是中國人?他以兩大支系的文字起源及演變,針對以科學描繪、精準述說為訴求的西方文字,探究其思維模式之深意。這裡,我試圖以教育體系中思辨能力的培育,以及邏輯思考、理性辯駁、質疑傳統權威等核心議題,加以釐清並歸結之。

浮光掠影導讀

  像是莎士比亞的大劇《哈姆雷特》,或者但丁的《神曲》,本書作者以編年、斷代的時間軸為經,以序列的事件中人物與事蹟為緯,編織、浮現出這位科學史和思想史中的巨人,以及這一本曠世傑作的精髓內涵,潑墨渲染,成其大器。以「引子」揭開了序幕,引領出七幕劇的精采戲碼。

  小獵犬號探險航行四年九個月又五天,總計一千七百多個日子,真是足夠了!序曲以「凱旋歸故里」拉開了布幕。「真是足夠了」有兩層深義:一是茫茫大海中,孤寂、顛簸、風吹雨打、千辛萬苦,軀體上及生理上瀕臨極限,真正是受夠了;而心靈上則因周遊列國而大開眼界,驚艷、震撼、衝擊備至,真是足夠了──足夠豐富,足夠啟迪變革了!

  第一幕(1837-1839),固有的架構瓦解了。這正是浪跡天涯返家之後,一個嶄新的頭腦、一個全新的思維,徹頭徹尾的變革,從蛹繭中羽化而登仙。維多利亞時代,整個社會主流的信仰、價值觀、科學核心認知與哲學思維,在達爾文歷經愛丁堡與劍橋的洗禮,歷經航程中五年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記、邏輯的推理思考,一切固有的架構似乎一夕之間全部崩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浴火重生的鳳凰,在迷霧中若隱若現。字裡行間,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到那一顆年輕心靈的澎湃、激情、恐懼與不安。

  第三幕(1846-1851),延怠發表,專注實驗。達爾文鎖起了天大祕密,天機無可洩露,轉而養起了成群的鴿子,玩賞起成堆的奇特小傢伙:藤壺(現生的與化石的標本)。為什麼?這可是歷史的懸案,卻也是最精采的自我沉寂、自我檢視、自我突破的關鍵時期。那正是解碼大自然「最神祕中的神祕」的一把鑰匙。所有藤壺個體之間的差異,群體系譜關係的隸屬,與分類系統的釐清建構,達爾文觸摸到了最底層、最內裡的神經,一幹就是八年的歲月,沉迷其中。他最終完成了四卷的藤壺分類圖鑑,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金質獎章的殊榮!藤壺,這群歸屬於節肢動物的不起眼小傢伙,在演化生物學的體系中,可是立下了大功勞。

  第二幕(1842-1844),幾維鳥的一顆大蛋。達爾文開始抽絲剝繭,將所有近五年的毛片影像剪接、整理──準備要編織一齣好的劇本,說一場好的故事。他移居「唐屋」,離群索居,沉靜的空氣中,瀰漫著糾結、喧鬧雜陳的心思。依偎著親愛的終身伴侶艾瑪,仰仗著魚雁的往返,與維多利亞社群中頭腦最頂尖的一群菁英神交。一個偉大的演化思維體系,悄然茁生,很少人知道那將會震撼整個世界爾後的一百五十個年頭!從飼養、選種的「人擇」,推演到大自然中的「自然汰擇」(注:Natural Selection 。我一直以為慣用的「天擇」,約定成俗,是極不精準的譯名。天啊!怎麼會將「自然」譯成「天」呢?大自然中的選擇,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淘汰不適者、二是較適應者存活。簡言之,Selection ,汰擇是也。因而,我一直譯成「自然汰擇」。),近二百多頁的初稿,一八四四年受孕、懷胎、成形,卻封存在保險櫃中,一鎖十五年,不見天日,為什麼?

  第四幕(1848-1857),遠東寄來的雁鴨。高潮迭起,那一位際遇真可說是不幸的華萊士登場了,他攪亂了一池春水!亞馬遜的四年,東南亞蠻荒的流浪,靠著獵捕、販賣標本維生;卻也同時觀察、思索、註記、頓悟─孤寂,是成就偉大心靈的溫床。達爾文在「唐屋」困戰於藤壺的八年期間,在遙遠的東方孤島上,另一個偉大的心靈形影相隨,思索著同樣神祕未解的議題:變異、適應、地理分布、選擇、共同後裔……。當維多利亞的菁英們,萊爾、赫胥利、胡克紛紛登門拜訪達爾文的同時,華萊士只能跟他獵捕的雁鴨標本對話─其中一隻,打包妥當,就要寄給地球另一端的達爾文。達爾文警覺到遙遠的另一個心靈的浮現與威脅;而華萊士呢?正在為生活溫飽而「困戰求存」呢!

  第五幕(1858-1859),令人厭煩的大卷冊。科學史上,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封短信(並附上了論文手稿),不但幾乎擊潰達爾文,同時也極可能改寫科學史,終於在一八五八年六月十八日輾轉寄到了達爾文的手上!在科學的現實領域中,可真是理性與感性的雜陳;是協同合作與競爭奮戰的並行;是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較勁。這裡有寬容大度與諄諄教誨,也有掠奪邀功爭寵和堅齒利爪的血腥,不堪聞問。它終究是一個縮影、一個具體而微的小世界。達爾文心靈上的震驚可想而知。封存了近廿年的偉大創見,可能一夕成為泡影?復加愛子病危的折磨,達爾文立時求助於摯友萊爾與胡克,他們即刻介入了這一椿歷史懸案。直到半個世紀之後,華萊士在自傳中才娓娓道出未能共享盛名,僅僅坐上第二把交椅的情懷。一八五八年七月一日在林奈學會上,宣讀達爾文與華萊士手稿論文,是「菁英領導群」喬出來的一場戲碼。達爾文立時面臨放棄撰寫大書的初衷偉業,改而寫一帖精簡版的「摘要」─那就是最後成形的《論物種源始》第一版。這部演化生物學的聖經寶典,終於在一八五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星期二)的近午時刻問市了。當時正啜飲著下午茶的大主教妻子,聽聞這件事後,說了兩句話:「啊,最好那不是真的。唉,如果是真的,最好不要有太多人知道!」實情總是不盡如人意─《物種源始》修訂了六個版本,譯成多國文字,流傳百世,歷久而彌新─它,正是一場科學革命「典範轉移」的正型模式。

  第六幕(1860 年以後),最適的概念。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受青睞長達半個世紀。挑戰者眾,多半無功而退。兩個核心議題是:演化,可曾真正發生過?自然汰擇可真是主要的機制?顯然,演化論不是要挑戰上帝,而是要洞悉自然運作的真相。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之後一個半世紀,針對解碼大自然奧祕,有諸多的信仰體系瀰漫著─常民的、宗教的、科學的、形而上的、哲學的。達爾文式演化論同樣歷經多次的蛻變,嫁接了孟德爾式遺傳思維、古生物學的化石證據、分子生物學基因的洞悉,以至於最新胚胎學、發育學的崛起─所稱「演化發育生物學,Evo-Devo」的幽靈重現。演化論如虎添翼,翱翔天際。

  第七幕終曲(1876-1882),最終的甲蟲隱喻。大劇接近了尾聲,達爾文也心身俱疲,打了一場還分不清勝負的大戰役,戰場尚待清理。持續永不歇止的工作,是達爾文的鎮靜劑;科學追尋,是達爾文終其一生的信仰。達爾文難以捉摸的個性,更加怪異了。或者較精準地說:一顆超越時空的偉大心靈,對當世之人更加陌生,他自己也對塵世間的「當世」更加難理解。達爾文持續研究食蟲植物,研究蘭花品種,研究起蚯蚓。他從不退休,只因為他幸運地,從未有一個可以引退的正職工作。誠然,達爾文的生命,不是「職業」,不是「事業」所可以框架的,那可是最崇高「志業」的實踐,至死不渝。達爾文在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日迫西山時分死去,走完了七十三年曲折迷離的一生。肉身軀體葬於西敏寺,與萊爾、牛頓、喬叟為鄰;而靈魂,卻四處飛揚、跨越時空,生生世世。

怎麼樣才能成為達爾文?

  這本譯書,字裡行間像是音符般,跳躍在現實場景的推移與虛幻心靈的發掘、揣摹,深深撥動了讀者的心弦。譯者字字句句斟酌,誠屬高妙。信達雅兼顧,譯文允為箇中高手。要怎麼讀,讀出什麼樣的品味與心思?我從經驗中,提出三管齊下的閱讀方式:用眼睛,掃描文字浮面的串連;用腦袋,奔放地思索文字底下的明喻和隱喻;同時用指尖∕筆尖註記、標示那乍起乍滅的心思與感想。反覆再讀、三讀,境界自然不同。讓我們再回到「達爾文為什麼不會是咱們的孩子?」這個議題。我們多麼期望,讀完這本好書,每一個讀者會提問接下去的一個問題:咱們的孩子,怎麼樣才會成為「達爾文」?如何藉著神奇文字串連篇章的魔力與魅力,學習著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在英國學府重鎮的牛津大學,高懸著一幅中堂: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教導人們─如何應對生活!當頭棒喝,一語灌頂。我們如何從持續的閱讀中,改變生活與學習的態度,甚而改變我們對生命的觀點。我衷心推薦這本難得的好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5026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引言 凱旋歸故里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科學與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地位獨特。雖然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不表示他的想法也是如此(只有一項例外);雖然他在科學界的地位崇高,深具代表性,但不表示人們真的瞭解他。假如科學界要發行紙鈔,面額最小、發行量最大的鈔票上頭印的肯定是達爾文。他的臉還滿適合放在上面的──一張親切但木然的臉,就像一元美鈔上根據吉爾伯.史都華(Gilbert Stuart)的肖像畫所刻印的美國總統華盛頓頭像。而且達爾文也跟華盛頓一樣,高深莫測、緊張壓抑才是他們的真性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達爾文是誰,曉得他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而且大部分人都曉得達爾文提出了「演化論」,可惜這是個含糊不精確的說法,雖不算錯,但卻遺漏了達爾文學說剛提出時創意十足、挑戰傳統、驚世駭俗的論點。

既被視為英雄也是妖魔,達爾文自然與哥白尼、克卜勒、牛頓、林奈、萊爾(Charles Lyell)、孟德爾、愛因斯坦、居禮夫人、波耳、海森堡、魏格納(Alfred Wegener)、哈伯(Edwin Hubble)、華生與克立克等人有所不同。達爾文之所以會那麼有名,部分是由於「達爾文主義」與「達爾文派」等浮泛的詞彙受到濫用,將達爾文的想法簡化如商標,但其實他的想法並沒有那麼容易化繁為簡。忘了「達爾文主義」吧!那根本是子虛烏有。除非你武斷地決定什麼算這個「門派」的想法、什麼又不算,但開山祖師達爾文自己可從沒這樣做過。那麼,什麼叫達爾文派?嗯.. 迷上外型華麗精緻的家鴿的人,大概就是達爾文派的吧!因為老祖宗達爾文自己就曾對鴿舍裡各色的球胸鴿、扇尾鴿等愛不釋手;喜歡單獨在住家附近散步好幾個小時的人也可以稱為達爾文派;甚至你將會看到,沒來由地反覆作嘔就是非常典型的達爾文作風。會這麼說是因為筆者想強調,達爾文並沒有發起某種運動或創立某個宗派,他從來沒有將科學原理編成教條,然後冠上自己的姓名,奉為圭臬。他是個喜歡躲在鄉下老窩的生物學家,寫書表達自己的見解。有時候他會犯錯,有時候他的想法前後不一;有時候他鑽研小細節,有時候他探索大問題。沒錯,他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有個共同的主題─所有生命一貫反映出演化的過程。但是他用包羅萬象的觀點來詳述這個主題,其中有些觀點環環相扣,至今對於生物學仍有價值;有些則不然。對於他的想法,逐一檢視會比全盤視為一體來得好。

前面提過的大科學家克卜勒,其理論在當時產生的衝擊與達爾文的狀況最為相似。達爾文延續了由克卜勒起頭的革命,否定人類位居宇宙的中心位置;達爾文將此認知從天文學延伸到生物學。他在早期的筆記本中抱怨:「人們常讚嘆﹃智慧人類﹄的出現。」達爾文對此並不那麼感興趣,反而接著寫道:「世上出現具有其他感官的昆蟲(insects with other senses)才值得讚嘆。」從這樣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可以看出,達爾文從一開始沉思物種起源時就否定人類自認的半神地位,認為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在過去的歷史中飽經掙扎與改變。他不是人道主義者(雖然他總是很有人情味),讓他驚嘆的不是智人的大腦,而是蜜蜂定向與建築的本能。
 

 

 

 

如果你喜歡昆汀·塔倫蒂諾,喜歡暴力美學,那麼你也一定知道《低俗小說》。 這部電影作為形式主義敘事的代表作品,打敗了同期的《紅》,一舉斬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從此,鑑定了昆汀在電影界的教父地位。 ... 我們看上面這張海報。Pulp fiction,這是電影的原名。Pulp是一團軟軟的、濕乎乎的物質,可以讓人聯想到一團發霉的果肉,英國有一個另類搖滾樂團也叫這名。而這個詞和fiction組合在一起就意味著印在粗糙劣質紙張上的低俗讀物。 電影也和它的名字一樣,這是一本被人撕得無頭無尾的書。 電影中非線性敘述解析 這部電影里的情節已經脫離了故事,昆汀巧妙地打散時間、打破順序,運用首尾相連的環狀結構讓觀眾通過自己的想像補出一部完整的帶有黑色幽默的小說。真實時間恰恰是破碎的,而完整時間是重構出來的。 下面我們詳細地講解整理一下故事的敘述: 我先把這些情節分個類。 A部分是一對江洋大盜("小白兔"和"小南瓜")在構思如何搶劫餐館。 ... B部分文生和朱爾作為馬沙手下的殺手去執行任務——他們在酒吧偶遇布奇,發生口角。 C文生陪馬沙的妻子蜜兒吃飯——二人發展曖昧的時候,蜜兒吸毒過量,差點死亡。 D馬沙僱傭布奇打假拳,布奇在收錢後違背約定——布奇在逃跑的時候去取女朋友落下的金表——他遇到馬沙,一起被困——布奇逃跑後返回救了馬沙,二人和解,布奇帶女友離開。 E文生誤殺馬文,跑到吉米家尋求幫助——伍爾夫先生幫忙解決麻煩。 F朱爾和文生在餐館吃飯被打劫,朱爾教育了這對江洋大盜,兩人離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電影是由幾條主線拼湊在一起的,所以看上去很亂。更亂的是他的敘述序列完全被調換了,真實的故事發展應該是BEAFCD 。 故事不等於情節,這也是昆汀講故事的策略。他採用破碎時空敘事結構,故意拆散和重組事件的時間瞬訊,收穫了觀影時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種敘事結構的好處是什麼? 同一個劇本通過不同電影敘事的闡釋, 可以生髮出許多新的內容與意義。 昆汀這種打破傳統的敘述方式顛覆了線性敘述結構,分裂了時間順序邏輯,體現後現代主義氣息。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漫不經心的對話以及有些無厘頭的結局都讓這部影片與眾不同。 其中,敘述者的轉換對敘述結構有很大的幫助。昆汀講的故事是由以不同人物為主角的小故事拼湊起來的。 這幾人之間看似毫無關聯,卻因為生活的偶然性聚在一起。不同的敘述者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看電影的人更覺得故事撲朔迷離。 ... ... ... ... ... ... ... ... ... ... ... 例如,在看完這個片段,我也對劇情發展毫無思路,絕對不會料想到原來衛生間裡還藏著一個人。後面文生經歷的所有事情居然都是建立在被人打了幾槍後僥倖的活著的神跡里! ... ... ... 這是因為導演把故事割離開來了,我們撿到手的只是生活碎片。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前,永遠猜不到拼圖的真相。 文本中空白的創造是一種"含混"的美學。這不僅增強了觀眾的觀影興趣,還極大地加強了電影的表現能力。使我們驚愕過後,深深感嘆起電影神奇的走向。 昆汀把想像的空間留給觀眾,讓觀眾掌握思考權、掌握梳理和補充故事的權利,這營造了一場大眾狂歡的視覺盛宴。 其他電影相同拍攝手法的運用 非線性敘述手法另外一部著名的電影是《公民凱恩》。 這部電影從凱恩之死揭開序幕,通過五個人物不同的回溯錯綜地呈現出凱恩人生歷程的不同階段以及凱恩性格的不同側面。 同樣打破了以事情發展為順序的傳統敘事模式和時間序列,故事被分割成零零散散的片斷,同一事件有時又從不同人的視角給予重述和剖析,給觀眾的思考留下了自由而寬廣的空間。 還有,《記憶碎片》也是運用非線性敘述的拍攝。諾蘭把故事的發生過程看得比故事的結局更加重要,他把複雜的邏輯思維通過零星的片段表現出來,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理解主人公破碎的人生和記憶。 當今世界被無數的碎片所充塞,逐漸喪失邏輯性和必然性,只有非連續性的敘事才最能反映這個缺乏秩序和理性的時代。它也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能夠調動思維,使觀影者和導演獲得情感上的互動。 《低俗小說》主題 那麼除了在敘述形式上玩弄故事時間外,《低俗小說》在實質的內容上又有什麼魅力呢? 《低俗小說》講述的其實是黑幫故事,但是和《教父》不同,《低俗小說》講述底層打手(文生、朱爾、布奇)的生活碎片。 在生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偶然事件對人物命運的影響。生活具有不確定性和無序性,電影把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1. 布奇在酒吧偶然遇見文生並被處於煩躁狀態的文生挑釁、辱罵,這次偶然事件使得他的自尊心高漲。所以在後來的拳擊比賽中布奇沒有放棄自尊心,打死了對手,背叛了要求他打假拳的馬沙。 2. 文生在追殺布奇的途中,以為布奇已經離去,去上廁所的他把槍放到一旁。結果遇上剛好回來的布奇,被他用自己的槍打死。 3. 馬沙在追趕布奇進入一家雜貨店之後,身為黑幫老大的他意外被一對男同性戀者強暴。後來又意外被布奇所救,和他達成和解。 4. 朱爾被他要殺的人連開了幾槍都沒有死。他覺得這是神跡,從此洗手不干,獲得了自我救贖。 我們不得不嘆服導演獨特的構思技巧和編劇的腦洞大開。 偶然事件對人物有著不可預料的影響。在事情發生之前,沒有任何預兆和線索可尋。可它們就是發生了,如此湊巧。 而這些偶然事件拼湊在一起,構成了《低俗小說》這部非傳統意義上的黑色暴力美學電影。不同的兩個事物之間看似毫無干係,卻彼此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是致命的。 文|許久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留言交流! 創作不易,請多多關注轉發點讚留言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pbmr8o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3540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伸港虛胖中醫減重方式草屯體質調理減重中醫診所埔里手臂瘦身中醫診所社頭經絡刮痧能減肥
大城更年期減重門診 社頭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草屯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下半身瘦身有成效仁愛鄉減重不傷身的方法 鹿谷鄉速成減肥方式 彰化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員林體質調理減重中醫診所 埔心減重中醫調理 南投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仁愛鄉中醫減肥減重成功案例 大村下半身肥胖體質減重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草屯中醫診所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最強力推薦好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